钙缺乏

474浏览
2015-08-06 03:30:00

  钙缺乏主要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结构,临床表现为婴儿的手足抽搐症和成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一、缺乏原因

  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不外乎三点:摄入不足、吸收减少、消耗增加。婴儿缺钙主要是因为其母亲在怀孕期间钙摄入不足,或者是母乳中的钙含量过少;幼儿、学龄儿童、青少年缺钙主要是因为饮食搭配不合理,含钙食品摄入过少。吸收减少主要原因有维生素D合成障碍导致的肠道钙吸收障碍;另外是受疾病的影响,如腹泻、肝炎、胃炎、频繁呕吐等,致使钙吸收不良或钙大量的流失。消耗增加指的是体内钙的需求量增加,如婴幼儿时期、青春期骨骼生长迅速,骨钙大量沉积,血钙浓度减少,又如妊娠期钙大量通过胎盘运送给胎儿,导致母体自身钙的缺乏等等。

  成人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年以后,女性比男性多见,主要原因有: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异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食欲不振,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一)婴儿手足抽搐症

  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抽搐常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唇发青,知觉暂时丧失。轻时仅有惊跳或面部肌肉抽动,意识存在。每次发作可为数秒、数分钟或更长。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严重时可引起喉头肌肉痉挛,出现喉鸣音,以至呼吸困难、窒息等。如抢救不及时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二)成人骨质疏松症

  成人常因缺钙而造成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大,脊柱压缩、易碎、变形,易发生压迫性骨折及疼痛。长骨也易发生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即可引起骨折,尤其常见于股骨颈部,其次为腕及肱骨上端。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婴幼儿突发无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发作后神志清醒无神经系统体征者,应首先考虑手足抽搐症。若于冬末春初发病,母乳期有肌肉抽搐等缺钙史,小儿为人工喂养,极少户外活动,未服鱼肝油等病史,或已有佝偻病症状及体征者,均有助于诊断。检查血总钙<1.88~1.75mmol/L,或钙离子<1.0mmol/L即可确诊。但还应与低血糖、婴儿痉挛症、低血镁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急性喉炎进行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骨质疏松症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骨量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再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诊断一般不存在困难。

  四、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情,合理使用含钙制剂及维生素D制剂。

  婴儿手足抽搐症发作时立即用钙剂治疗,静脉缓慢注入10%葡萄糖酸钙。以后口服钙剂及补充维生素D。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减慢骨组织分解的速度。如果发生骨折,就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另外,改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及定期做运动。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些负重的运动,如上楼梯和举重,帮助建立骨骼的钙质储备。保持均衡饮食,以确保摄取足够的钙质及维生素D。另外要戒烟、减少或避免饮酒。

  (二)预防

  合理安排膳食,适当摄入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奶和奶制品、麸皮、豆类、绿色蔬菜等,并进行适当户外活动,以接受日晒(每天至少2小时)。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很多,维生素D、膳食中有适当的蛋白质、低磷膳食、体育锻炼均有利于钙的吸收;而食物中的植酸、一些蔬菜如菠菜、竹笋、蕨菜等中的草酸、膳食纤维、咖啡等则不利于钙的吸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