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

443浏览
2016-01-25 10:34:56

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且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目前仍较低,诊治现状不容乐观,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降压治疗更新要点

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的应用情况,搜狐健康记者专访了阜外医院高血压专家、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会长王文教授,他指出与2005 版相比,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了综合干预的治疗理念,提出所有患者应长期坚持非药物疗法,多数患者须终身并联合治疗,并建议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在药物选择方面,CCB、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选作初始和维持治疗药物。建议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140/90 mmHg以下;并强调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包括调脂、抗血小板治疗、降糖等。《指南》对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给出了明确的治疗建议,并高度关注了高血压社区管理、少儿和继发性高血压防治,强调预防关口前移。

纵览《指南》治疗建议,β受体阻滞剂的一线降压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临床实践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缓解心绞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MI)和MI 后患者死亡率、减少慢性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和终点事件等益处主要来自对β1受体的阻滞,故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居重要地位。

 β受体阻滞剂在新指南中依然重要

2007版欧洲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降压获益主要源自降压本身,β受体阻滞剂仍是一线降压药,由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强调一线用药已经过时。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指出,根据随机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降低心血管总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此外,该指南特别提请关注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高血压患者,强调这些患者可选用小剂量利尿剂、钙拮抗剂或ACEI 作为降压初始用药,β受体阻滞剂在有强适应证时也是一线药物。

降压是基础,降压之外的获益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包括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任何药物都会导致不良反应,但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其独特的优势。此外,各类降压药均有特定的适用人群,且所有高血压指南也强调应根据药物的强适应证来选择,所以只有将合适的药物给予相应的人群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适用的人群

1.伴冠心病患者 《指南》指出,只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稳定性心绞痛的初始药物。其机理在于通过阻滞β1受体抑制了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可抑制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从而减缓冠心病进展。

 2.伴心衰患者 2007 版的《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已明确了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提出“必须”、“终身”且“应尽早开始”应用,并肯定了应用该药可能防止死亡。

3.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细胞表面钙、钠和钾离子通道异常有关,β受体阻滞剂可“以一当三”,逆转交感神经的激活或过度兴奋后对3种离子通道的不利作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4.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患者 中青年和围手术期患者及伴发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均存在交感活性亢进,适于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

5.高动力状态患者 甲亢患者交感活性显著增高且多伴有快速心律失常,研究显示,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相比,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更有效控制甲亢患者的快速心律失常。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