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胰岛移植等生物学治疗之外,积极运用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开展长期、连续、综合的治疗,教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对治疗效果而言极为重要。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注意控制好血糖及其并发症,还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糖尿病,但这种自我欺骗的心理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还会导致治疗的延误。糖尿病患者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攀比心态
“我的血糖为何比老王高?”这种无意义的心理比较只会让患者陷入更大痛苦之中。患者应该学会认识病情,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变现状。
否认现实
很多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得了糖尿病,但这种自我欺骗的心理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还会导致治疗的延误。
自我为中心
一个人如果太过关注自我,容易错过生活中很多快乐。例如,如果有人没接你的电话,你很可能会产生猜疑,“他不喜欢我?他们对我有意见?”如果能停止这样“编造故事”的心理,患者会更加快乐。
生活无目标
生活有目标会让人有所期待,做事注意力更集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
作息混乱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正确饮食,三餐准时,足够锻炼,睡眠充足。身心健康相互影响,马虎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不健康的心理。
负面情绪
“不能”、“不想”、“不喜欢”之类话语都是消极悲观的表现。如果把这些话常挂在嘴边,就会真的感到无助和绝望。
糖尿病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承受终生患病、反复血糖检测、长期胰岛素注射、食物限制、严重并发症等造成的长期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二是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失眠以及不良应对行为,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