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大吃一惊 4个关于糖尿病的真相

438浏览
2015-12-08 17:05:42

 

这年头人人压力山大,而压力大当然可能导致各种疾病。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可能有点惊人。因为有研究显示,“压力山大”是糖尿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更惊人的是,它可能让你的孩子也一起患上肥胖和糖尿病。听到这些,为人父母的朋友是不是觉得压力更大了呢?“联合国糖尿病日”刚刚过去,关于糖尿病的4个真相,每个都能让你大吃一惊!

  真相1:“压力山大”升血糖更祸及家人?

  现代人都说自己压力大,然而压力大可能引起的问题,可不只是血压上升,血糖也可能跟着走。

  如今在被确诊的糖尿病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集中在25-40岁,他们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肥胖、不抽烟也不喝酒,但他们都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中,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使得他们的血糖也逐渐失控。

  国外早有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与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巨大的状况密切相关,我们称后者为慢性应激状态。而我们和国内杨文英教授也曾经进行过大量数据调研,结果证实,慢性应激状态可能是糖尿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又或者是各种应激状态之中,都会引起一些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大量分泌。这让他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不过,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却提示我们,总是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可能不仅危害了自己的健康,甚至还可能祸及自己的孩子。因为如果父母压力总是很大,其子女的肥胖和糖尿病风险也显著上升。

  糖尿病本身就有家族遗传倾向。“糖尿病本身就有一定遗传倾向,而一个家庭中的人除了有基因上的紧密联系,同时往往还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惯。”一个总是处于应激状态中的父母,如果自己患上糖尿病,那么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肯定会有一些不利影响。此外,现在也有很多研究显示,一个或一对焦虑的父母,也更容易造就一个焦虑的孩子;当孩子也早早开始“压力山大”,糖尿病的风险随之增加也并不难想象。

  真相2:半数“糖人”打胰岛素是“无用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是一项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最终都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替代或部分替代治疗。

  但就在2015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由中国多家医院专家团队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其结果显示,在这些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半数可能正在做“无用功”。这一切的根源,竟来自于他们腹部的一些“小疙瘩”。

  在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脂肪增生,可以说,这其实是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但这种并发症却很少引起患者去重视。这些脂肪增生不疼不痒,摸起来就像一个小疙瘩,可它却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吸收及血糖的利用。换句话说,对血糖控制大大不利。而根据中国多名专家提交的这份报告来看,在中国4个城市接受胰岛素治疗至少1年的患者中,脂肪增生的患病率达到53%,超过半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胰岛素注射不规范有关。对于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们每个针头只使用一次,同时注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部位轮换,并经常检查注射部位,如果发现有脂肪增生、摸得到小硬结,就不能继续在这里注射。但根据这项调查来看,95%的患者重复使用胰岛素笔平均10次(最多360次),针头的反复使用,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导致纤维化发生,并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加上许多患者并没有按要求轮换注射部位,最终影响的还是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不过更危险的是,随着针头反复使用,针头上容易出现钩刺,甚至发生断裂。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疼痛,更导致不必要的感染风险,而一旦发生感染,问题就真的大了。所以,每个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都一定要认真学习如何规范注射。请牢记,不规范的注射,就等于是无效动作,而且还有额外风险!

  真相3:3个指标能预示患者死亡风险?

  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自己要定期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稍微关注一些的患者还会知道要查眼底、查肾功能。但是,急性肾损伤(AKI)、蛋白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这3项肾脏指标,很多患者却觉得陌生。

  但是,根据国外糖尿病权威杂志在线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三项肾脏指标可单独或综合预测糖尿病不良结局。其中,AKI可预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卒中、下肢截肢的风险;3项综合分析更可以直接预测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其实在我们这样的综合医院,对于糖尿病患者,这几项都可谓必查项。但一些基层医院还无法做到,另外有些患者还不太配合。许多患者对病情的关注仅停留在血糖上,对其他的并发症筛查都不了解,更不要说这几项相对专业的检查了。就算知道要筛查肾功能,很多人也仅仅会检查尿素氮或者肌酐水平,但这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当这两项出现异常时,问题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要想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这3项调查必不可少。特别是eGFR检查结果,如果综合微量白蛋白尿增加,那么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因素。

  因此,说这3个指标是糖尿病患者的“保命指标”也不为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应该定期接受检查,才能保证自己的血糖以及整体健康水平,都控制在良好范围内。

  真相4:改变吃饭顺序血糖控制更平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饭是个大问题,而现在有研究显示,即便吃同样种类和分量的食物,吃饭顺序不一样,也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有所差异。

  在《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指南(2013版)》的修订中,专门提到了“餐前负荷法”,并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短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有助于提高胰岛素作用,并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降低食欲,所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尝试价值的。

  目前餐前负荷法还属于一个B级证据,虽然有待进一步论证,但值得尝试。

  但是,使用这个方法的大前提是,饮食控制原则仍然是需要遵守的。绝对不能说使用这个方法就敞开吃,那么对于血糖控制肯定不利。而根据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自己的饮食后,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做一些简单调整:拉长用餐时间,同时最先食用蛋白质食物,稍后再食用碳水化合物,这样就能带来更好的饱腹感,同时对于血糖控制也有很大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