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

447浏览
2015-11-02 16:46:29

心功能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了解它的发病机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控制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心力衰竭的病因

心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心脏的肌肉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从心脏排出,而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失调。

病因

心力衰竭的根本问题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和心脏负荷长期过重及心室充盈受限。

(一)、常见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1、心肌病变:各种病因如:病毒、细菌、重金属中毒、严重持续的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缺血、毒性物质、自由基、细胞因子等可通过促凋亡基因导致心肌细胞过度凋亡。见于弥漫性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肌梗塞等。

2、心肌代谢障碍:冠心病、肺心病、严重贫血等,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维生素 B 1 ( VitB1 )缺乏使 ATP 生成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二)、心脏负荷长期过重 - 继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1、压力负荷过重

2、容量负荷过重

(三)、心室充盈受限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等心包疾病。

分类

(一)、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

1、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骤,CO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机体来不及充分发挥代偿功能,常伴有心源性休克。见于急性心肌梗塞 、严重心肌炎,也可由慢性心衰演变而来。

2、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较常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心衰发生前机体有较长的代偿期,在此阶段病人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明显。随着疾病发展机体代偿能力逐渐丧失,CO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于是心力衰竭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心功能进入失代偿期。常见于瓣膜病、高血压病及肺动脉高压等。

(二)、按心输出量高低分

1、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在静息状态下CO低于正常水平。见于冠心病、瓣膜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由于血流缓慢,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往往代偿性增强,故动-静脉氧差增大。

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此类心力衰竭发生时CO较发生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于正常,或高于正常,故称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造成这类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高动力循环状态,即各种原因引起血容量增大,静脉回流增加,心脏过度充盈, CO 相应增加。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和动 - 静脉瘘等。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循环血量增多或循环速度加快,心室前负荷增加,心输出量代偿性增高,心脏必须作更多的功。但供氧相对不足,能量消耗过多,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此时 CO 仍可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发生心衰前的水平。

(三)、按发病的部位分

1、左心衰竭主要由于左室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或负荷过重,导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临床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CO降低。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右心衰竭主要由于右心室不能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充分排至肺循环,右心室压力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静脉淤血。主要见于肺心病,三尖瓣闭锁不全,肺动脉瓣狭窄等,也常继发于左心衰。

3、全心衰竭全心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力衰竭。某些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或严重贫血可同时累及两心室,此时两心室泵血功能均受损,即全心衰竭。

(四)、按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分

1、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收缩性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所致心力衰竭称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过度凋亡所致。

2、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舒张性衰竭)。因舒张期心室松弛能力受损、顺应性降低及心室在舒张期充盈受限所引起的心力衰竭称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常见于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肥大性心肌病、心肌缺血等。

温馨提醒:心功能衰竭病发起来特别危险,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酒、减体重、控制血压等生活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