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威利斯等研究人员发现,对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患者给予酵母或肝脏的提取液后,贫血有所改善。科学家因此猜测,酵母或肝脏的提取液中存在抗贫血因子。从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纷纷用不同的方法,不同试验材料研究并设法提取这种抗贫血因子
1935年,英国科学家用猴子做试验,发现饲料中缺乏绿色植物,猴子的白细胞就会减少,患贫血症。用酵母喂病猴后,猴子就会恢复健康。于是将酵母中的抗贫血因子命名为维生素M。这个“M”就是英文猴子的第一个字母。1939年生物学家霍格发现猪肝中含有一种物质能治疗鸡贫血,起名为“抗鸡贫血因子”。鸡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是"c",所以也有人把它叫作"维生素Bc"。同年印度医学专家发现用酵母提取物可改善妊娠女性的巨红细胞性贫血,将这种因子命名为叶精。1940年生物化学家斯来尔在酵母提取液中发现一种为活性炭吸附的物质。将其命名为“可吸附的维生素”。1941年米切尔等建议将叶精改名为叶酸。
虽然发现途径不一,但这些物质都有相似的功能。直到1945年,美国著名化学家安吉尔等完成了其结构的测定,并在实验室用人工方法合成,才知道10多年来科学家所提取的物质是同一营养素,是维生素b族的一种,即维生素B9。因为它广泛分布于绿叶之中,是酸性物质,就正式命名为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