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疾病: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536浏览
2015-08-06 04:48:00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以往又称新生儿出血病、新生儿自然出血等,它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体内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凝血活性低下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

  研究发现该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出生时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血里维生素K的水平就低,所以出生后有发生出血的倾向。

  2. 人奶中维生素K含量只有15微克/升,远低于牛乳的60微克/升。且母乳喂养儿肠道中的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它合成维生素K的能力极差。

  3. 肠道合成维生素K有赖正常菌群的建立。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存在,如得了慢性腹泻,一方面会干扰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另一方面使维生素K吸收减少。

  4. 孩子患有肝胆疾患时,可影响肠粘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或合成。

  5. 孕妇服用某些药物时,可诱导肝线粒体酶增加,从而加速维生素K的降解氧化或阻断维生素循环而产生维生素K缺乏。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最隐蔽最可怕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多见于健康婴儿突然发生出血,在排除其他相关性疾病后,可注射维生素K1,1小时左右出血就会停止。目前国际上多分为三个型。

  1. 早发型,即指出生后24小时内(包括分娩时)的VKDB。比较罕见,这个情况多与孕妇产前服用了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

  2. 经典型,是指发生在出生后1-7天的VKDB。较常见,病情轻者具有自限性,多愈后良好,多数于出生后第2-3天发病,出血部位以脐残端、胃肠道(呕血或便血)、皮肤受压处(足跟、骶等)及穿刺处最常见。

  3. 迟发型,指发生在出生8天后的VKDB。这种情况常见,多发生在出生后2周至2个月,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此型发生隐蔽,出血之前常无任何先兆,65%以上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出现惊厥和急性颅内压增高。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广泛皮肤、注射部位、胃肠道和粘膜下出血等同时存在。治疗后部分患儿可成活,但大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发育迟缓、运动功能障碍、脑瘫或癫痫等)。

  婴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症状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多发生在婴儿满2个月以后。出现以下症状时,结合婴儿为纯母乳喂养,未曾使用过维生素K,父母要想到这个病。此病发病率不高,但很容易误诊。

  1. 维K缺乏时会引起婴儿自发性出血症,主要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

  2. 最常见出血部位为胃肠道,患婴呕吐咖啡样物、呕吐物中带血,或大便发黑、拉柏油样大便,腹胀。

  3. 其次皮肤或皮下出血,表现为皮肤出血点淤斑,注射部位或采血部位出血不止或肚脐无故渗血。

  4. 鼻腔出血。

  5. 婴儿突然面色发黄、呕吐、前囟门紧张,要想到可能发生了脑出血,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应立即看急诊。

  治疗

  如果婴儿有出血症状,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同时不要惊动患儿,让其保持安静,以减少出血。

  治疗比较简单,肌注维生素K12mg就能使出血迅速停止,通常2小时内凝血因子水平和功能上升,24小时完全纠正。严重者可输新鲜冰冻血浆10-20ml/kg,以提高血浆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水平。

  但如果发生了脑出血预后不好。

  预防

  1. 产妇分娩前l周,给以维生素K肌注或口服,有预防作用。专家提醒,维生素K在绿色的蔬菜中含量较高,所以建议孕妇要多吃绿色蔬果。

  2. 对初生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或母体缺乏维生素K的婴儿,在生后一周内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精神、神志、面色、呕吐物和大便情况(主要观察其性质、次数、颜色和量),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有无出血倾向。

  3. 建议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常规服用维生素K1片,或肌注维生素K1,能有效预防婴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