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

518浏览
2015-08-06 05:20:00

  维生素K是肝脏中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合成必不可少的。植物来源的维生素K为维生素K1(phylloquinoe 叶绿醌)。维生素K2指的是一族2-甲基-1,4 萘醌的同系物,这些称为甲萘醌(menaquinone-n),其后缀(-n)表示侧链上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从甲萘醌1 到甲萘醌13。甲萘醌在肠道内由细菌合成,能供应维生素K的部分需要。

  一、理化性质与体内分布

  (一)理化性质

  天然存在的维生素K是黄色油状物,人工合成的则是黄色结晶粉末。所有的K类维生素都抗热和水,但易遭酸、碱、氧化剂和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破坏。由于天然食物中维生素K对热稳定,并且不是水溶性的,在正常的烹调过程中只损失很少部分。

  (二)体内分布

  人体内维生素K的储存很少,更新很快,肝脏储存的维生素K占叶绿醌的10%和各种甲萘醌的90%。在细胞内,维生素K主要存在于膜上,尤其是内质网和线粒体膜上。

  当摄入叶绿醌(K1)或甲萘醌(K2)时,肝脏迅速吸收维生素K。维生素K的肝内储存期甚短,因为它迅速从肝脏去除并很快被排泄。维生素K在许多器官中的含量并不高,有几个器官是它的富集部位,如肾上腺、肺脏、骨髓、肾脏和淋巴结。维生素K基本不经胎盘转运,即使母体血浆含量正常,脐带血也检测不到维生素K。

  组织中许多的维生素K,在正常时来源于肠内细菌。

  二、生理功能与缺乏

  1.调节凝血蛋白质合成

  有4 种凝血因子是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2(凝血酶原),因子7(转变加速因子前体),因子9(Christmas 因子,血浆促凝血酶原激酶成分)和因子10(stuart 因子)。其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蛋白质C,S,Z 和M。

  4 种经典的凝血因子(2、7、9、10)能够防止出血,并参与一系列连续不断的蛋白水解激活作用,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再与血小板交链形成血凝块。

  2.钙化组织中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

  钙化组织中最具特征的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是BGP(骨G1a蛋白质,G1a为γ-羧基谷氨酸),它是在迅速生长的骨区域内的一种蛋白质。BGP起调节磷酸钙掺入骨中的作用。BGP是骨基质中含量居第二位的蛋白质,占骨蛋白总量的2%,非胶原蛋白的10%~20%。因为它是惟一由成骨细胞合成的,所以可以作为骨形成的标志物。

  3.其他维生素K依赖Gla蛋白质

  在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组织中发现了一种Gla蛋白质,称为动脉粥样化钙蛋白(atherocalcin)。有人提出该种Gla蛋白质仅见于动脉壁中而未见于静脉壁中,故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很显然,维生素K的功能除与凝血有关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功能。

  (二)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的每日需要量约为1μg/kg 体重。维生素K缺乏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且其他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浓度下降,表现为凝血缺陷和出血。

  新生儿是对维生素K营养需求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大数量的婴儿产生新生儿出血病(HDN)。如果凝血酶原值低于10%以下,即出现HDN。HDN一般见于产后l~7 天,可表现为皮肤、胃肠道、胸腔内出血,最严重的病例是有颅内出血。迟发性出血.病(LHD),可见于产后1~3个月,临床表现与上述相同,通常伴有吸收不良和肝脏疾病。

  如果母亲曾摄取乙内酰脲抗惊厥剂、头孢菌素抗生素或香豆素抗凝剂,婴儿出血性疾病的危险性均会增加。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K缺乏仍是世界范围内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三、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K从小肠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及肝门循环,这一过程首先需要形成混合微团以溶解这些物质,随后这些疏水的物质即被分散于肠道的含水腔中。因此,维生素K的吸收取决于正常的胰腺和胆道功能。

  维生素K吸收效率变化范围很广,可低至10%或高达80%,取决于维生素K的来源及所服用维生素K的赋形剂。

  维生素K吸收后与乳糜微粒结合,使之转运到肝脏。但在肝内其半衰期较短,约17小时,在肝脏中,一些叶绿醌被储存,另一些被氧化为非活性终产物,还有一些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再分泌。在此以后,叶绿醌出现在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中,再被带至血浆中。叶绿醌的血浆浓度与甘油三酯和维生素E 的含量相关联。

  维生素K总体池很小(比维生素B12的体池还小),是异常低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叶绿醌池代谢性转换每天约一次。

  (二)代谢

  当给人服用维生素K3,它迅速被代谢和排泄,它的主要代谢物是磷酸盐、硫酸盐和二氢萘醌(K4)葡萄糖苷,主要由尿中排出,约70%的生理剂量可在24小时内丢失。它也可以葡萄糖苷结合物的形式由胆汁排出。

  叶绿醌和甲萘醌的降解代谢较慢,经胆汁排出的葡萄糖苷结合物,主要经粪便排出。

  四、过量危害与毒性

  天然形式的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不产生毒性,甚至大量服用也无毒。食物来源的甲萘醌毒性很低,维生素K前体2-甲基萘醌(K3)由于与巯基反应而有毒性,它能引起婴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症,2-甲基萘醌不应用于治疗维生素K缺乏。

  五、营养状况评价

  (一)病史及膳食史

  应包括有关的出血问题:口腔、鼻腔、胃肠道(呕血、黑粪)、肾脏(血尿)和皮下出血(淤斑)。维生素K缺乏的危险人群包括:新生婴儿、仅吃非绿叶蔬菜和动物性食物者、吸收不良者、骨质疏松者、损伤者和肾脏病者。还应包括使用香豆素抗凝剂药物的问题。

  (二)体格检查

  应该寻找维生素K缺乏症最重要的体征即出血倾向的证据。这可能存在于下列1个或多个部位:鼻腔或口腔出血;腹股沟,颈线周围或腿部淤斑;指甲下或结膜内小出血;黑粪(肉眼可见或隐血);血尿和呕血。面色苍白可以是以往出血的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活力和其他维生素K依赖因子降低50%表明维生素K缺乏。凝血酶原时间(胛)和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m)通常延长。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血浆正常叶绿醌水平范围为0.2~1.0ng/ml。

  六、需要量与膳食参考摄入量

  (一)需要量

  哺乳动物的维生素K需要量可以通过膳食摄入和肠道微生物合成这两者结合而得到满足。遗传因素影响人对维生素K的需求。按每千克体重计,男性比女性需要更多的维生素K。

  以凝血功能确定的每日维生素K的需要量约为1μg/kg 体重。

  从一项大规模分析维生素K不同摄入水平与发生骨折的关系的中老年妇女调查中推测,为保证骨骼系统的健康,维生素K的每日适宜摄入量应在2μg/kg 左右。考虑到维生素K的安全摄入范围较宽,这一数值可以作为计算维生素K摄入量的依据。

  (二)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成人维生素K的膳食适宜摄入量(AI)为120μg/d,UL未定。

  七、食物来源

  叶绿醌广泛分布于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柑橘类水果含量少于0.1μg/l00g,牛奶含量为1μg/l00g,菠菜、甘蓝菜、芜菁绿叶菜含量为400μg/l00g。在肝中含量为13μg/l00g,某些干酪含2.8μg/l00g。因为对维生素K的膳食需要量低,大多数食物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母乳是个例外,其中维生素K含量低,甚至不能满足6个月以内的婴儿的需要。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