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频发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因全球流行态势加剧、本地蚊媒环境适宜及输入性病例引发传播链。
佛山市近年多次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核心原因在于外部输入风险与本地传播条件叠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传播,病毒通过国际旅行者输入佛山后,迅速在本地伊蚊(白纹伊蚊)种群中扩散。顺德区作为疫情重灾区,其密集的城乡结合部积水环境为蚊虫提供了大量繁殖场所,加之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多雨,蚊虫密度较往年显著上升。佛山市疾控中心监测表明,伊蚊叮咬传播效率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25℃~28℃的温度区间最利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而佛山7月平均气温达32℃,虽略超蚊虫最佳活动温度,但夜间湿度较高仍维持了传播链条。
此次疫情暴发的另一关键因素是病毒株特性。佛山市确诊患者感染的均为印度洋流行株,该毒株对伊蚊的适应性更强,传播效率比其他毒株高出2-3倍。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指出,佛山疫情初期以轻症为主,导致大量感染者未及时就医,隐性传染源难以被发现,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此外,珠三角地区人口流动频繁,疫情外溢至澳门、广州等地,形成跨区域传播。目前防控重点已转向彻底清理积水、统一灭蚊行动,并通过社区动员提高居民防蚊意识,以阻断病毒持续扩散。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