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温燥症切勿与感冒搞混

514浏览
2015-11-04 18:27:56

    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中医学称之为燥邪,认为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脏,且多从口鼻而入,致病多从肺卫开始,而温差较大容易患秋燥症。很多人对秋燥症了解不多,易将秋燥误诊为感冒。

  25岁的李先生入秋以来常出现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等症状,到某药店购买了一些感冒冲剂口服3天未见好转。李先生来到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首诊医生诊断为“感冒”,给他进行抗菌、抗病毒和解热镇痛等治疗,经过两天

  的治疗,李先生的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并出现干咳无痰、发热(低热)、头痛等症。经朋友建议,李先生又来到解放军第254医院中医免疫风湿科寻求帮助。该院中医风湿免疫科李力主任根据初秋季节特点,结合李先生口唇干燥、干咳无痰和低热的主要症状,诊断为秋燥症(温燥),改用中草药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7天后症状渐渐消失。

  李主任介绍,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邪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燥胜则干”,即燥邪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

  和体液丢失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是说相对于其他脏器,肺更容易受到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秋天的主要特点是干燥,空气中少水分,而呼吸道受其影响也出现水分缺失,造成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对外来粉尘等异物的清除功能也相应减退,并进一步导致粘膜损伤,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外界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出现秋燥的呼吸道症状。有肺部疾患、老幼弱病者更易被秋燥侵犯。

  中医学认为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故易感温燥。温燥为秋之主燥,症见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红目眩;干咳无痰,或痰稠难

  咯,或痰中带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发干枯,指甲反翘,小便短赤,大便结粒;舌红苔干无津,脉细数;或伴有发热、出汗和五心烦热等温热症状。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对于温燥症,治疗原则为润燥止咳、生津退热。处方用润燥退热汤加减,干渴重者加生地、芦根;咳血多者加小蓟、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黄、麻仁;发热、五心烦热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还可用利咽清凉饮、或葛根山药降火汤等煎服。成药可口服喉痛灵冲剂、化燥祛热口服液、或润燥解热降火丸等。口唇可涂甘油制剂。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