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不是葫芦壳

555浏览
2015-02-06 14:51:59

葫芦巴与葫芦壳只一字之差,有人误认为是一种药。其实它们是不同科属植物且功效各异的两味药。

葫芦巴:又称芦巴子、苦豆、香草,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性温,味苦,入肾经。据测定,含有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胡芦巴碱等成分,具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脏虚冷、腰膝酸软、小腹冷痛、阳痿不举、小肠疝气、寒湿脚气等症。《本草纲目》载:“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本草正义》亦载:“胡芦巴,乃温养下焦,疏泄寒气之药,后人以治疝瘕、脚气等证,必系真阳式微,水寒气滞者为宜,苟挟温邪,即为大忌。”

葫芦壳:又名抽葫芦,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成熟果皮,每年秋季采收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药用。加工成饮片的葫芦壳呈瓢状,多碎成块片,外表面黄棕色,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松软,体轻,质硬,断面黄白色;闻之气微,口尝味淡。葫芦壳性平,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面目浮肿、水肿腹水、脚气肿痛等症。利水消肿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常配伍虫筍同用。可煎汤内服,一般用量在10~30克,或煅存性研末服用。《医林改错》中载有抽葫芦酒一方,用以治疗水肿臌胀。制法:以黄酒入葫芦内煮一时,取酒适量饮用,不可令其醉。脾胃虚寒者禁服。

由此可见,这两味药,一个是温肾助阳药,一个是利水消肿药,两者不能混淆或互相代替使用。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