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1
经常出现饭后胃痛、反酸、烧心的情况,确诊胃溃疡后却很困惑,自己平时不算暴饮暴食,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到底胃溃疡是怎么引起的,是饮食不当、细菌感染还是其他因素导致?
引起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溃疡的最主要原因,该细菌可产生尿素酶、空泡毒素等物质,破坏胃黏膜表面的保护屏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刺激下胃黏膜逐渐受损形成溃疡。临床数据显示,多数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通过抗菌药物治疗清除细菌,才能降低溃疡复发风险。
2、非甾体抗炎药使用
长期或过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是维持胃黏膜完整性的重要物质,缺乏后胃黏膜抗损伤能力下降,易被胃酸侵蚀形成溃疡。老年人、有胃病病史者服用这类药物时,溃疡发病风险更高,且部分患者发病前无明显不适。
3、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过烫、辛辣、粗糙的食物,会直接物理或化学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上皮受损;暴饮暴食、不规则进食会打乱胃酸分泌节律,使胃酸在空腹或过量进食时过度刺激胃黏膜,长期积累易诱发溃疡,尤其晚餐过饱或睡前进食风险更高。
4、吸烟与过量饮酒
吸烟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流量,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同时降低幽门括约肌功能,可能导致胆汁反流进一步损伤胃黏膜;酒精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使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长期吸烟或每日饮酒者,胃溃疡发生率比不吸烟饮酒者高出2-3倍,且愈合难度更大。
5、胃酸分泌异常增多
部分患者因胃泌素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或神经调节紊乱,导致胃酸分泌量远超正常水平,过多的胃酸会持续侵蚀胃黏膜组织,超过黏膜自身修复能力,进而形成溃疡。这类患者常伴随明显反酸、烧心症状,溃疡多发生在胃窦部或胃体部。
6、慢性疾病关联
患有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胃溃疡发病率较高。这类疾病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导致胃黏膜营养供应不足、修复能力下降,同时部分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进一步增加黏膜损伤风险,形成“疾病-药物”双重诱因。
引起胃溃疡的原因多为多因素综合作用,而非单一因素导致,常见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叠加不良饮食习惯。预防胃溃疡需针对性规避可控因素,若出现反复胃痛、反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通过规范治疗促进溃疡愈合,避免并发症发生。
1511次阅读
3439次阅读
249次阅读
4376次阅读
1515次阅读
4151次阅读
2083次阅读
3208次阅读
1925次阅读
3329次阅读